上個月有篇炒得沸沸揚揚的文章,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科倫(Stanley Coren)在「今日心理學」〈Psychology Today〉 網站發表了他的觀察,許多新聞相繼以「動物心理學家:愛狗狗,請不要抱牠」相關的標題報導柯倫的研究。
科倫的研究方式:「首先在網路上挑了 250張抱狗照,他發現其中有 81.6%的照片中,被抱的狗狗顯現出至少一個不舒服的徵兆,只有 10.8%的狗狗看起來樂在其中,剩下 7.6%的狗狗則是表現中性。不舒服的徵兆有:耳朵下垂、眼白露出、轉頭避免與擁抱者眼神接觸、舔舌頭、因屈從而閉起眼睛。」
科倫的研究方法可信度高嗎?
一、網路上的250張照片是如何挑選出來的?是隨機挑選的嗎?是以狗狗與家人的合照為優先嗎?還是只要是狗狗與人的合照就好呢?這部分沒有清楚交代。如果一般商業拍攝,狗狗必須與陌生人拍照,是很難表現出樂在其中的樣子。就如同大家與陌生人第一次見面就要擁抱拍照一樣難為情。
二、放在網路上的照片,是拍了幾張之後再挑選出來的一張呢?拍攝的脈絡根本無從得知。
三、拍照時的情境、環境、各種人事物變動因素非常多,比如說閃光燈、攝影機、現場聲響、陌生人、空間壓力等等,皆有可能影響狗狗的心情與情緒,狗狗的不舒服徵兆並不能直接歸因於擁抱的關係。即便是居家環境,仍有很多外界環境的刺激因素,不可不列入考慮,如走動的家人、空間的氣味、電視音響等因素。
四、《華盛頓郵報》記者深入調查後,該文章沒有經過同儕審查,研究方法、取樣、控制實驗環境等設計,並不是一份嚴格論證的研究。
▲觀察毛孩的習性,不喜歡擁抱的毛孩,我們可以選擇撫摸與讚美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愛。
這種報導造成的問題?
如果讀者是一個很喜歡和家中毛孩抱抱的家長、孩子也喜歡和他抱抱,當看完這篇報導之後就再也不和毛孩擁抱,那在毛孩的世界裡會很難理解發生了什麼事,「為什麼媽媽和爸爸都不抱我了?」這樣不是很損失嗎?
狗狗不懂得擁抱嗎?
有別於靈長類會有擁抱表達愛意的行為,狗狗與狗狗之間的相處確實沒有擁抱的動作。不過,毛孩與家人們每天朝夕相處,牠們很有可能已經理解大人的擁抱是喜歡牠的行為、是一種表達愛的動作。喜不喜歡抱抱這件事,家長們應該能夠拿捏。
對於狗狗來說,抱抱不屬於牠們的社交行為,因此,在和不熟的狗狗相處時,為避免攻擊的情況,切勿直接熊抱他們,也不要將臉貼近狗狗的臉,這些行為對狗來說是不禮貌的,會引發狗狗的壓力。 如果你的毛孩不喜歡抱抱,也請不用沮喪,畢竟這不是牠們本能會有的表達方式。可以選擇撫摸、讚美的方式表達對牠的愛。
觀察與區辨
身為家長首要需具備的能力就是「觀察與區辨的能力」,各種領域的知識都在時間的推移之間推翻、往前進、再推翻、再往前進。和大家分享一個經驗:「在十年前還不是訓練師的我,想改善家中毛孩暴衝問題,於是購買了當時的訓練書籍,書中對於改善暴衝的方法是這樣教的,用繩子把很多寶特瓶綁起來,請一個朋友躲在巷子後面,當狗兒經過巷子時,那位朋友要把寶特瓶丟出來嚇牠,之後狗狗就不敢暴衝了。這種做法稱之為『天譴法』,也是當時很多人會使用的訓練方式,而看完書之後的我,並沒有買很多寶特瓶,甚至連想嘗試的想法都沒有。也許這是一個很快速的方法,但是沒有一個理由可以說服我『嚇我的孩子』,同時也不能夠理解為何要讓孩子處於緊張受挫的處境呢?直到十年後的現在,狗狗訓練圈都在思考如何讓毛孩的日常生活/處境壓力減到最小。」
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充斥著各種研究、報導、書籍、權威者的言論等等,絕對不能全盤接收,要訓練獨立思考的能力,幫孩子區辨與選擇好的教育/陪伴方式,所有的學者言論都比不上也無法輕易套用「你和孩子的相處」,和毛孩的相處、觀察累積的經驗,才是最最最真實不過的,不是任何一套說法、研究或論述可以輕易比擬或推翻的。
▲節錄「經理在幹嘛」粉絲頁網友針對擁抱的評論